中文 ENGLISH

安徽淮北市发布《关于加快新型煤化工基地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2019-07-22

【政策方案】关于加快新型煤化工基地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四基一高一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策部署,加快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打造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样板区,市政府研究室组成课题调研组,深入新型煤化工基地进行调研,以进一步摸清现状、理清思路、推动发展。

 

一、新型煤化工基地发展历程和现状

 

回顾新型煤化工基地14年的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启动阶段(2005—2009年):2005年,省政府批准将煤焦化项目列为振兴皖北经济一号工程。淮矿集团开工建设临涣焦化、临涣中利电厂、临涣水务等一批项目。200912月,市委市政府向省政府申报建设临涣工业园。

 

二是蓄势阶段(2010—2015年):2010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省级工业园区;20112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淮北临涣工业园发展的决定》(淮发〔20114号),为工业园建设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策支持;20123月,被国家工信部批准为----材循环经济示范园区2013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临涣工业园为省四大化工基地之一;20154月,正式更名为安徽(淮北)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

 

三是加速阶段(2016年至今):市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市政府将新型煤化工基地作为资源城市转型的重要载体,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条延伸、创新动能培育、质量效益提升,全力打造碳基千亿板块,掀起了项目建设、产业升级的新高潮,翻开了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其间多次被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评为中国化工潜力园区10

 

目前,基地建成区面积达5平方公里,拥有规模以上运营企业11家,包括一个亚洲最大、三个国内最大,即:亚洲最大的临涣选煤厂;国内最大的独立焦化临涣焦化股份有限公司、煤矸石发电临涣中利电厂、煤矸石建材加工基地。2018年,新型煤化工基地实现工业总产值204亿元,同比增长20%;销售收入220亿元,同比增长8.5%;工业增加值42亿元,同比增长17%,已步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

 

从新型煤化工基地发展情况来看,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近年来,S203煤化工快速通道建成通车,基地北环路、临白路园区段、创新路一期、淮兴路、淮仁路等11公里的路网完工,铁路运输专用线、韩村港口建设加快进行,对外交通更加便捷;淮水北调工程建成通水,工业用水得到有力保障;安置房一期(马店幸福家园)、企业孵化器、基地北路亮化及路牙石改造工程、产业大道工程、孟沟景观治理工程已全部竣工,基地形象得到提升。

 

二是招商引资势头良好。深耕苏、鲁、沪、浙等重点地区,大力开展产业招商、精准招商、以商招商活动。与中石化联合会、上海市化工协会、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天津大学等协会院所建立互惠发展机制。完善入园企业评审机制,严把项目准入关。2018年以来,百万吨碳基新材料、优耐德引发剂、天成新材料、欧励隆特种炭黑等一大批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少的环境友好型项目纷纷落地。目前,重点在谈招商引资项目4个,总投资98.2亿元,包括中信国安集团芳烃及轻烃新材料一体化项目、山东30万吨甲基丙烯酸甲酯(MMA)项目、旭阳集团甲基丙烯酸甲酯(MMA)项目、无锡晶海氨基酸项目,目前正在积极磋商跟进。

 

三是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基地在建项目10个,总投资30.2亿元,目前正在进行土建施工和设备安装,近期将陆续建成投产,达产后可实现产值约100亿元。新开工项目12个,总投资75.6亿元,目前正在办理安评、环评、能评等前期手续,达产后可实现产值约200亿元。基地新一轮项目建设拉开序幕、掀起热潮,2020年总产值将突破300亿元,争取达到500亿元。

 

四是产业升级蓄势待发。随着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项目入驻,特别是50万吨甲醇项目作为碳基新材料项目的起点,将为下游产业提供源头支撑,推动煤炭产品由工业燃料向化工原料转变,将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实现将煤炭吃干榨净、链条做精做深、产业破茧成蝶,基地的集聚效应、产业层次和发展质量明显提升。

 

二、主要制约因素

 

新型煤化工基地历经十年磨一剑,迎来了大招商、大建设、大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势头良好,质量提升,在全国、全省已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但要清醒看到,其总体水平与国内先发地区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制约煤化工基地转型升级的因素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

 

(一)基地规模体量还不够大,大项目、龙头项目偏少。从全国维度看,新型煤化工基地与宁夏宁东、上海化工区、南京化工区、惠州大亚湾化工区等千亿规模的国家现代化工产业示范区相比,发展相对滞后,产业集中度和质量效益均存在一定差距。从全省维度看,淮南市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推进煤化工基地建设,着力打造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平台。特别是一期总投资267亿元的中安联合煤化一体化项目即将投产,将进一步提升其煤化工基地的发展规模。安庆市高新区(原安庆化工新材料产业聚集区)围绕石化龙头企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重点发展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2018年全区产值近千亿元,其中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近300亿元。从全市维度看,新型煤化工基地10个在建项目中仅天成新材料、卓润已二酸与已内酯2个项目投资额超5亿元,201912个新开工项目超5亿元以上项目6个,其中5-10亿元项目4个,11-20亿元项目2个。总体而言,项目体量还不够大,牵动性还不够强。

 

(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相对滞后。一是综合管廊建设进度不理想。综合管廊是为煤化工基地提供综合服务、促进产业集约高效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一流的煤化工基地,必须要有完善的综合管廊。目前,煤化工基地综合管廊因两次流标,导致建设进度相对滞后,造成部分项目投产时间延后。如安徽天成新材料项目原计划20193月主体工程完工,6月设备安装完成并进行试生产,但由于综合管廊无法如期完工、中利电厂暂时无法供气等原因,企业投产时间也相应延迟。二是重要配套设施不完善。部分重要配套类项目与产业类项目建设进度不同步,基地10个在建产业类项目中有6个计划在今年6月底前试生产,但环保应急排水项目11月才完工,危化品物流园、综合服务中心、消防站今年年底完工,苏伊士固废项目预计今年9月底前开工建设。三是生活服务设施不完善。基地距市区50公里,周边均为农村地区,生活服务、商业配套设施不完善,影响基地工作人员生活品质,进而降低基地招工吸引力。

 

(三)生产要素制约较为明显。的方面,在走访调研中,部分企业向调研组反映了招工难问题,尽管基地管委会采取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网络招聘平台、召开用工发布会等多种办法,但仍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对中高端人才的需求。基地企业由于所有制性质、效益等差异,导致工资标准不同,出现少数国有企业工人向民营企业流动的现象,用工稳定性也在考验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生产稳定性。的方面,由于拆迁扫尾、建设用地规模倒挂、拆旧区项目未能及时验收等问题,可能影响部分建设项目正常开工。基地目前已没有土地指标,新增项目预计占地2500亩,存在指标缺口。的方面,我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5、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5。随着城市工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用水量增长迅速,地下水超采,供水安全受到影响,供水企业供应的工业用水价格相对偏高。目前初步预计基地在建项目和招商项目全部投产后将日需水8.2万吨,占日最大供水能力的1/3以上,基地准备上马的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等项目会消耗大量水资源,这与我市水资源短缺的现状产生矛盾。的方面,由于入驻企业增加,新增能耗陆续释放,预计新增总量将达到近200万吨标准煤,其中50万吨甲醇项目能耗为76.8万吨标准煤欧励隆项目能耗为24万吨标准煤、旭阳集团甲基丙烯酸甲酯项目能耗为16万吨标准煤、安徽泰宏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系列项目能耗15万吨标煤。十三五期间,省下达我市能源消费总量增量为87万吨标准煤,仅平山电厂135万千瓦国家示范项目能耗就达到92万吨标准煤,省下达我市的增量指标不足以支撑基地项目建设,能耗压力巨大。的方面,2018年煤化工基地财政支出9亿元,今年市财政拨付资金3亿元,自筹资金2亿元,随着基础设施的大量投入,资金较为紧张。

 

(四)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不高。基地内已初步形成煤化工产业链:由临涣选煤厂入洗周边矿井生产的原煤,产出的精煤产品供应到临涣焦化厂作为原料,副产品煤泥、中煤、矸石输送至中利电厂作为发电燃料,新宇新型建材以煤矸石为原料生产烧结砖,临涣焦化厂产出粗苯输送至卓泰化工生产三苯等化工产品。但是基地生产的甲醇、硫铵、苯类、煤焦油等均属于初级基础化工原料,产业链短,附加值低,产业链耦合和延伸性不强,集群效应不足,核心竞争优势不明显。基地煤化工尚处于产业化初级阶段,技术和装备水平总体不高,研发能力相对薄弱,下游高端技术产品缺乏。此外,市场上化工原料价格波动大,企业利润不稳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一定风险。

 

(五)环保、安全还存在薄弱环节。煤化工产业工艺流程多且复杂,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高,容易产生大量工业三废。随着国家环保政策和标准日益严格,基地必须达到零排放目标,否则环评难以通过。当前,基地浓盐水处理和固废处理项目尚未投入使用,三废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存在出现环境风险的隐患。基地内化工生产装置多,危险物流贮存量大,重大危险源的数量多,企业生产和使用的有易燃易爆物质,还有一定数量原料属于有毒物质。当前,基地内安全监管、消防、交通安全管理等力量与基地迅速发展的态势还不完全适应。

 

三、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

 

新型煤化工基地承载着我市转型崛起的希望,是工业强市的主战场、主引擎,蕴藏着跨越赶超的巨大潜能,必须拓宽视野、对标一流、抢抓机遇,坚定不移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下大力气加快规划建设,深化改革创新,优化发展环境,探索碳基新材料产业高端化、差异化、精细化发展路径,培育千亿碳基化工新材料产业板块,建成省内一流、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争创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

 

面临的机遇。国内能源价格持续上涨,煤炭资源的经济替代性上升,对以煤为资源的煤化工行业带来重大利好,以煤化工为龙头的下游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省政府将我市煤化工基地列为全省四大化工基地之一,近年来的发展势头已引起省级层面关注,将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由于长三角地区生产要素、环境容量、发展空间受限,特别是受江苏响水3.21爆炸事故影响,长三角化工产业开始转型,大量化工企业准备往中西部转移,而我市在资源禀赋、地理位置、营商环境、配套服务等方面具备较强的承接优势。

 

面临的挑战。放眼国内,内蒙、山西、宁夏等地能源化工产业起步较早、已形成一定规模,诸如鄂尔多斯,其经济总量、知名度和综合竞争力都超过我市,容易产生虹吸效应。沿江沿海发达地区的化工园区产业集群明显,配套设施完善,交通条件优越,对化工中高端人才吸引力较强。就省内而言,淮南市近年来也在大力发展煤化工以及下游新材料产业,我市与淮南基础条件类似,产业结构同质,存在竞争关系。此外,环保政策日益严格,安全监管任务繁重,给基地发展带来一定压力。

 

我市应充分把握现阶段煤化工产业的发展特征,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加快产业的培育与壮大。

 

(一)加强顶层设计,打造产业高地。一是坚持规划引领。依托基地现有产业发展方向,综合考虑市场、上下游产业链、安全环保、功能布局等因素,加快编制《安徽(淮北)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完善基地总体规划,及时开展濉溪县土地利用规划的修编工作,使规划与基地发展规划相协调、基地功能与其他主体功能区相协调。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基地内部路网建设,争取将煤化工快速通道纳入全省高速路网。申报危化品铁路运输专用线,扩大产品运输成本优势。全面推进韩村港口建设,拓展水运能力(水路、铁路、公路运输成本比为1214,每千公里能耗比为1214,每单位的污染物排放量为11.2516),构建陆水铁三位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基地综合管廊建设,提高集中供水、供气、供热能力,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建设综合服务中心,提供基地科研、人才活动中心。结合濉溪县南部次中心建设,配套建设舒适便捷、功能齐全的生活区。三是加快产业升级。产品每向下延伸一步,附加值将成倍数增加。按照一体化、基地化、大型化、现代化和集约化的原则,采用先进、洁净的现代煤化工工艺技术,按照上下游一体化发展思路,合理设计基地煤化工产业链,加快建成煤制甲醇、烯烃、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等龙头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打造高端碳基产业集群。

 

(二)发展循环经济,打造生态绿地。煤化工是国家工业发展的基础产业,也是三废产生量多和污染环节多的高污染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吃干榨净是煤化工基地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是大力建设环保设施。引导现有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环保投入力度,有效减少污染排放。加快推进基地浓盐水处理厂、固废综合处置中心等项目建设,确保在在建项目大规模投产前,实现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和回收利用,实现固废分类堆存、科学处置和综合利用,系统解决基地三废治理问题。加强基地绿化保洁、扬尘治理工作,实施景观提升工程,建设生态绿地。二是严格项目准入条件。用最严格的环境准入标准,从源头控制污染,把好环境准入关,综合考虑资源、环境容量、处理能力等条件因素,做好项目环境评价审核,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坚决不予进入,构建绿色环保的煤化工产业格局。三是形成物质循环链条。积极推广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技术,形成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的良性循环,使生产甲产品产生的废弃物成为生产乙产品的原料,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完善静脉产业链,逐步实现企业间小循环、基地大循环,形成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三)优化营商环境,打造投资洼地。一是扩大知名度。综合运用全媒体手段,在长三角、京津冀、环渤海湾等化工产业转移重点区域,加大煤化工基地宣传力度,重点推介基地资源禀赋、基础配套、产业政策等内容,不断提高市煤化工基地的知名度、美誉度,提高招商吸引力和产业集聚力。二是瞄准主攻点。做好招大引强的文章,与大型跨国企业、央企开展个性化”“定制式合作,着力引进产业龙头项目和关键配套项目,不断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基地产业体系协同化、规模化、高端化。把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结合起来,大力引进行业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团队,形成人才驱动产业发展人才集聚良性循环,增强基地的发展后劲。三是优化软环境。在宏观层面,继续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和商事制度改革,压缩办理时限,简化办事程序,减少证明材料。在调研走访中,部分招商引资企业十分关心招商引资承诺兑现问题,建议对涉及的优惠政策做到一诺千金,让符合条件的企业充分享受政策的阳光。在微观层面,组建专班强化企业和项目帮扶工作,尽力为企业排除难题,让企业困难最多说一次。完善基地公共服务和商业配套,方便基地企业职工和周边群众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四)防范化解风险,打造安全福地。一是健全风险防控体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煤化工基地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必须做到生产安全、环境安全、社会安全三个安全。在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严格准入的基础上,强化安全环保执法,摸清风险底数,加强重大风险单位的监管,探索建立智慧化自动监测预警网络,逐步建立和完善集污染源监控、环境质量监控和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气体泄漏报警、消防、交通于一体的数字化在线监控中心。同步建设危化品集散中心、危化品运输专用通道、消防站等配套设施,确保在项目大规模投产前投入运营,夯实基地安全生产基础。建设完善有效的拦截、降污、导流等设施,防止泄漏物和消防水等进入基地外部环境。在推进生产安全、环境安全的同时,创新社会治理,补齐民生短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强化应急保障能力。采取以企业为主、基地为辅的模式,储备一定的安全环保应急物资,建立市域范围内应急物资调用互助机制,确保在突发事件应对时,可以随时掌握信息,及时调配使用。加强基地消防、公安、应急队伍建设,开展专业化培训演练,提升应急处突能力。三是建立风险处置机制。进一步完善安全、环保、社会稳定风险处置应急预案,建立政府统一指挥,应急、公安、环保、消防、卫生等部门协同联动,企业、安全环保设施密切配合的应急救援处置体系。建立基地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信息互联、资源互通、工作互动机制。建立应急、公安、环保、消防、卫生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商讨、研究、评估基地整体安全环保状况、危险化学品管控情况、职工健康情况、安全生产事故及次生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置要点等,常态化开展多部门联合模拟演练。

 

(五)破除瓶颈制约,拓宽发展天地。一是解决的问题。针对发展急需关键技术,建立急需煤化工人才库。组建煤化工研究院,设立院士工作站,成立质量监督检验机构,探索候鸟型”“契约型”“季节型柔性引才模式,实现人才服务与产业平台对接、人才集聚与产业升级对接,满足基地中高层次人才需求。改善基地工作生活环境,稳步推进企业工资协商制度。在基地周边合理距离内安置拆迁群众,推动劳动力就地就业。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鼓励、引导我市职业院校开设煤化工相关专业,并与煤化工企业建立校企合作、专业共建、订单式培养等人才培育机制,为煤化工基地提供大量中高端和技能型人才。二是解决的问题。督促濉溪县、韩村镇加大拆迁扫尾工作力度,保障重点项目用地及时净地交付。统筹全市资源,加快土地复垦整理工作进度,争取更多的增减挂用地指标,在指标分配上适度向基地大项目倾斜。强化基地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严把新增项目用地关口,严格考核投资强度和亩均产出,不向过剩产能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供地,以更高效、更集约、更精细的方式利用土地资源。三是解决的问题。由市发改部门牵头,编制能源替代方案,对内挖潜,有序保障基地项目能耗需求。争取省委省政府支持,及时向国家发改委报告,充分考虑我市产业特点和发展条件,合理增加能耗容量,保障基地项目能耗需求。四是解决的问题。严格水资源管理,对现有的水资源进行合理有序的开发利用,加强淮水北调工程的运营管理。改造升级企业节水工艺和设施,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重复利用率。认真研判基地发展态势,着眼未来5-10年,科学合理规划建设供水工程。五是解决的问题。目前,基地正处于大发展、大建设的关键阶段,在市级财力允许的条件下,建议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理顺基地财政体制。借鉴国内外成功化工园区管理模式,运用市场化方式,引进专业化公司建设运营相关设施。鼓励骨干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募集发展资金,用好成长型中小企业基金和碳基新材料产业发展基金,有效解决资金不足问题。进一步完善临投公司管理机制和法人治理结构,增强投融资能力,服务基地建设发展。

 

课题组组长:程荣华

课题组成员:胡亮 单欣 代君怡